한국어 中国語(簡) Le français Espanol 參訪規則及交通方式

從歷史中瞭解

character 日本國內無傳教士的景況與天主教徒「潛伏」的契機,和實踐信仰及維持共同體暗地進行的各種嘗試,以及與傳教士接觸後迎來轉機到結束「潛伏」,將這些連同歷史背景一併作介紹。
  1. Animation Video (3 min. version)

(Ⅰ)無傳教士的景況與天主教徒「潛伏」的契機

1549年耶穌會傳教士聖方濟‧沙勿略將基督教傳到日本,之後因相繼來到日本的傳教士們從事傳教活動,及保護追求南蠻貿易的利益而改宗的天主教徒大名,廣傳於日本全國。然而,豐臣秀吉頒佈《伴天連追放令》後又因江戶幕府實行禁教令,使所有的教堂遭到破壞,傳教士也被流放到海外。1637年加強禁教之際,幕府因天主教徒在壓制政治下,起義堅守不出「原城遺跡」爆發「島原、天草之亂」帶來的衝撃,於是驅逐可能使傳教士潛入的葡萄牙商船,建立了海禁體制(鎖國)。1644年最後的傳教士殉教。存活下來的天主教徒在維持民眾階級的信仰共同體,同時「潛伏」持守信仰(這群信眾被稱為「潛伏天主教徒」)。這些共同體因發生於17世紀後期的天主教徒大規模舉發事件而依序瓦解,多數潛伏天主教徒因而棄教或殉教。

(Ⅱ)潛伏天主教徒實踐信仰所進行的嘗試

日本各地的潛伏天主教徒村落消失無存,基督教傳入日本時期最集中傳教的長崎與天草地區在18世紀以後還暗地裡維持共同體,獨自模索實踐信仰的方法。其中以山脈與島嶼(平戶聖地及村落(春日村落與安滿嶽))、根扎生活與生計的身邊之物(天草的崎津村落)、聖畫像(外海的出津村落)、神社(外海的大野村落)等為暗中祭拜獨自信奉的對象。

(Ⅲ)潛伏天主教徒維持共同體所進行的嘗試

到了18世紀末,外海地區人口增加,村民開拓移居到五島列島等地。在開拓遷移者中包含多數潛伏天主教徒。他們為了維持自己的共同體,考慮到在原有社會與宗教之間取得協調的方法,而選擇藩的二次開發地(黑島的村落)或神道聖地(野崎島的村落遺跡)、病人療養地(頭之島的村落)、未開發地(久賀島的村落)等作為移居地。像這樣潛伏天主教徒透過祭拜獨自信奉的對象實踐信仰或選擇維持共同體的移居地,傳承信仰長達2世紀。

(Ⅳ)與傳教士接觸後迎來轉機及「潛伏」的終結

1854年日本開國不久之後來到長崎的傳教士們建造了「大浦天主堂」,為居留地的西洋人從事傳教活動。1865年大浦天主堂的傳教士又遇見浦上村潛伏天主教徒的「信徒發現」的契機下,因許多潛伏天主教徒表明信仰,於是再度實施強化鎮壓,接連發生舉發事件。不久西方各國對鎮壓相繼提出強烈抗議,明治政府於是在1873年撤除禁教布告,基督教因而獲得解禁。潛伏天主教徒中分為在傳教士的指導下回歸到天主教者、繼續維持自己的信仰形態者,或改信神道或佛教者。在回歸天主教的村落,重新建築了純樸的教堂,建造於「奈留島的江上村落(江上天主堂及其周圍)」的江上天主堂,除了展現適應移居地風土原有技術應有的型態,同時也象徵著迎來「潛伏」的終結。
UNESCO